第13章 柳如是(下)(2 / 2)

钱谦益,这位才华横溢的男子,他看着柳如是,眼中满是欣赏和爱意。他点点头,表示同意她的建议。于是,他们两人便开始划动船桨,准备离开这片喧闹的湖面。他们的船缓缓地驶离,留下了一片吼叫声和不舍的目光。

他们的婚姻,是才子与美人的完美结合。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肉体的吸引,更是灵魂的交融。柳如是,她的才华和美貌使她成为了钱谦益心中的女神。他们的结合,是灵与肉的完美融合,是爱情的最美呈现。

在崇桢十七年的三月,历史的天平倾斜,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一举攻陷了繁华的北京城。那时的崇祯皇帝,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仓惶的心情,匆匆逃离了紫禁城的深宫。在煤山东麓,他紧握着命运的绳索,选择了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一切。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转动。仅仅三个月后,五月十五日,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就拥立崇祯帝的从兄朱由崧在南京重新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新的年号弘光也随着春风拂过大地。 钱谦益,东林魁首,他的才华与声望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引领着众人的目光。他被新朝诏封为礼部尚书,消息传出之日,他便携手柳如是一同从常熟启程前往南京赴任。 南明王朝的曙光照亮了大地,钱谦益身居高位,然而在权力的背后,是他对柳如是深沉的爱意。南明王朝建立后,钱谦益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然而这并未使他的爱有丝毫减退。一品夫人的诰命,这无上的荣誉,竟然没有给予相伴他多年的程夫人,而是给了柳如是。这个曾经的风尘女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殊荣。这一刻,柳如是无疑成为了全城乃至全国最令人羡慕的女人,而这所有的荣誉,都源于钱谦益对她的尊重和深深的爱意。

柳如是,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在丈夫的任上,犹如一股清流,穿梭于权贵之间。她以敏锐的洞察力,结交了众多胸怀壮志的志士,与他们共同谋划着明朝的复兴大业。她的身影,如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飘荡在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

她尽全力支持着丈夫,辅助他处理繁杂的政务,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然而,历史的巨轮无情地滚滚向前,小皇帝的平庸和无能,以及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的弄权,让柳如是的努力化为泡影。她心中的壮志,如同烈火般燃烧,却难以支撑起这座将倾的大厦。

弘光二年五月,历史的洪流汹涌而至。清军如同猛虎下山,直逼南京城下。面对二、三十万南明守军的望风而逃,柳如是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凉。她眼睁睁地看着弘光帝朱由崧丢下南京,自己逃命去了。这一刻,她的心如同破碎的镜子,散落一地。乙酉之变,让她的报国之志瞬间落空,只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柳如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眼见明朝的覆灭已成定局,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在1645年的那个寒冬,她深知自己的丈夫,身为当朝宰相的钱谦益,贪生怕死,不愿为故国尽忠。 那一天,天空乌云密布,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湖面。柳如是站在湖边,紧握着丈夫的手,目光坚定。她劝说道:“夫君,你为故国尽忠的时候到了。这江水虽冷,却能洗尽我们的耻辱与悲哀。” 然而,钱谦益却打起了退堂鼓。他把手从水中抽出,哆嗦着说:“这水太凉了,我……我这把老骨头可受不了。”柳如是心如刀绞,她深知丈夫的软弱。在绝望中,她转身决然地跳进了江里,身上穿着凤冠霞帔,宛如一朵盛开的荷花。

钱谦益预见到他那位刚烈的妻子的反应,于是急忙命令家丁将柳如是从湖中救出。然而,家丁回来时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清军正迅速逼近南京城。

钱谦益深知,这个消息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紧张。他急忙吩咐使女们严加看守夫人,确保她不会做出过激的举动。然后,他匆匆赶往城外,代表南明政权,在冷冽的秋雨中跪迎清军的到来。他心中明白,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前途,他必须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随后的日子里,钱谦益为了向新主子表示忠诚,献上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古玩。他的这些举动,无疑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财富。

这年秋天,清政权宣布召集南明降臣到北京接受封职。当天,许多降臣都带着妻妾北上,然而柳如是却坚决不肯随行。她身着大红色的华服,毅然站在道旁,眼中满是悲愤。她看着自己的丈夫在清军的押送下渐行渐远,对于他的叛变和屈服,她无法掩饰心中的痛楚和失望。

明朝皇帝姓朱,柳如是身着一袭红袍,她的衣袍在众人眼中如同一团烈火,炽热而醒目。这不仅揭示了她内心的反清复明之志,更像是一道无形的挑战书,向满清权贵发起了挑衅。面对这样一个英勇的女子,那些已经屈服于清朝的降臣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愧。他们在她面前,仿佛变成了被霜打的秧苗,毫无生气。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因为他们没有像柳如是那样,坚守住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钱谦益是他的心中充满了羞愧和自责。他感到自己就像是一只钻进了地洞的兔子,不敢面对柳如是那坚定的目光。他在途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水击风抟山外山,前期语尽一杯间。五更噩梦飞金镜,千叠愁心锁玉关。人以苍蝇污白璧,天将市虎试朱颜。衣朱曳绮留都女,羞杀当年翟茀班。”这些诗句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他对自己在那个关键时刻的软弱和屈服感到深深的羞愧。

顺治三年的一个夏天,钱谦益在北京朝廷的礼部侍郎职位上,度过了一段不短的时光。作为明史的副总裁,他的学识与才情都备受瞩目。然而,他却以身体不适为由,选择回到故乡,似乎是想借着诗酒的消磨,度过余生。 每当因生活的艰辛或者朝廷的勾心斗角而烦心时,他总不免叹气,怨怼着:“真不如一死了之!”这时,他的妻子柳如是总会在一旁冷冷地讽刺道:“你若真的勇敢,又怎会选择今日死去,而不是当年乙酉之变?”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柳如是并没有闲下来。她一直都在为反清复明的事业奔波,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看着妻子如此坚定,钱谦益心生愧疚。为了弥补内心的歉意,他开始做起了两面人。表面上,他穿着清朝的官服,享受着荣华富贵;但私下里,他悄悄资助那些致力于反清复明的志士,其中包括黄毓淇。他和柳如是共同为这些英雄提供物资和金钱的支持,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振大明的雄风。

在历史的云涌之际,黄毓琪,一位英勇的起义军领袖,率领部众从舟山群岛出击,目标直指常州。然而,他们遭遇了强悍的八旗军,英勇的抵抗未能扭转战局,黄毓琪最终败下阵来。 清廷得知此事后,开始追查与此事有关的人员。钱谦益,这位在文坛上颇有声望的人物,也因此被列入了缉捕名单。此刻,他正在病榻之上,憔悴而疲惫。然而,他的妻子柳如是却在他身边,坚定而果敢。 柳如是明白,丈夫一人前往南京将无生还的可能,而她在南京有许多故交好友,或许可以为他谋划一二。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决定跟随丈夫同行。尽管身体虚弱,她仍强撑病体,不离不弃地守护在钱谦益的身边。 面对朝廷的缉捕令,柳如是毫不畏惧。她上书官府,请求代替丈夫受死,或与丈夫一同赴死。她的勇气和坚定感动了官府,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柳如是四处奔走、上下求索之下,最终花费了巨额资财,才使得丈夫钱谦益得以保全性命。 此时的柳如是三十岁,正值盛年;而她的丈夫钱谦益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但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钱谦益的故乡常熟。他们深知,反清复明的道路漫长而艰险,但他们愿意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全力以赴。 回到常熟后,柳如是和钱谦益迅速组织起反清复明的力量。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合各方志士,共同为光复明朝而努力。柳如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为起义军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策略。

在康熙三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五月二十四日,那个被众人羡慕的幸运儿,钱谦益,悄然离世,留下了他的传奇和无尽的回忆。享年八十五岁高龄的他,将一个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显破败的家庭,留给了年仅不满五十岁的柳如是。

钱谦益的去世,对于他的家族来说,似乎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尤其是那些以钱朝鼎为首的族人,他们以为柳如是掌握着大量的遗产。一天,他们纠集了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冲进了半野堂,逼迫柳如是交出三千两银子。

此时的柳如是,正沉浸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之中。她不愿与这些暴徒纠缠,心中的悲痛和失落使她无暇顾及这些纷扰。加之明政权早已没有了恢复的希望,她深爱的丈夫也永远地离她而去。这个坚强的女性,无意在这个世界上苟且偷生。

借口上楼取银子的时候,柳如是趁机在楼上的房间自缢身亡。当那些暴徒发现情况不妙,冲上楼去的时候,只看到了紧闭的房门。他们破门而入,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愕不已——还为丈夫穿着孝服的柳如是,已经气息全无,静静地躺在那里。

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亲生女儿,无意间在书案上翻到母亲的遗言。这份笔迹有力的文字写道:“我在钱家二十五年,从未受过一丝屈辱。然而今日,我却当众受辱,无法再苟且偷生。我的仇恨,你们应当与你们的兄长一同为我讨回,拜求汝父相知。” 不久之后,那些逼死了柳如是的凶徒,以趁家主新丧逼死主母的罪名被绳之以法。他们的罪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这位在烟花之地中独领风骚的绝世美女,在文坛上被誉为奇才的柳如是,尽管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却始终在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悲痛中展示着无尽的力量。她的思想品质和勇敢行为,无疑可以和历史上最杰出的仁人志士、文豪骚客相提并论。柳如是,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全网免费的在线小说阅读网(斗破小说网https://www.ece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