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董小宛(下)(2 / 2)

在那个时刻,冒辟疆的父亲已经结束了襄阳的官职,回到了温馨的家。这个家,现在是一幅和谐欢乐的景象,所有的成员都在这里,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快乐。然而,由于冒辟疆的原配妻子苏氏身体虚弱,无法承担家庭主妇的责任,董小宛便默默地接过了这个重担。 董小宛,她就像是家里的灵魂,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家里的每一笔开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她的精心打理。她从不会隐瞒任何的银两,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冒家的账目在她手中就像是一本敞开的书,一目了然。不仅如此,她还烧得一手好菜,能做出各种美味可口的点心和腊味,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大饱口福。每当大家品尝她做的美食时,都会对她赞不绝口。 而对于丈夫冒辟疆,董小宛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当他沉浸在古籍的考证中,着书立说时,董小宛就在一旁默默地为他服务。她会为他燃起烛光,泡上一杯香浓的茶。有时候,她也会帮他查阅一些资料,甚至抄写书稿。每当冒辟疆感到疲惫时,董小宛就会为他弹奏一曲琵琶,用音乐为他消解疲劳,带来宁静和舒适。

董小宛,这位才情横溢、温婉贤淑的女子,如同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绚烂的光辉。她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才能,将冒家的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 在那个大家庭中,董小宛宛如一位慈爱的母亲,细心照料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她深知公婆的期望,尽心尽力地侍奉他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喜爱。与冒辟疆的结发妻子苏元芳的关系更是和睦融洽,两人情同姐妹,携手共度时光。 在教育孩子方面,董小宛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亲自教导他们学诗作文,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茁壮成长,逐渐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作为冒家的财政掌舵人,董小宛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她将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一笔支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更为难得的是,她从未为自己添置过一件首饰,更没有存下一文私房钱。她的廉洁自守和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不已。 然而,董小宛最令人折服的地方在于她能够将琐碎庸常的生活过得极富情致。她烧得一手好菜,那些精致可口的佳肴令人回味无穷。当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品尝了她的手艺后,赞不绝口,将她的菜肴誉为“诗菜”。除此之外,她制作的“董糖”也备受欢迎,成为了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 与冒辟疆共度的时光里,他们历经了四季的轮回,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在春天的莺飞草长中,他们漫步在花海中,陶醉于芬芳的气息;在夏天的草木葳蕤中,他们共同聆听蝉鸣鸟叫,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在秋天的多愁善感中,他们一起品味着丰收的喜悦;在冬天的幽雅清冷中,他们依偎在一起,驱散着寒意。 然而,这段流光溢彩的时光仅仅维持了九年。

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日,北京的历史被李自成的大军改写。那一天,崇祯皇帝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短短的五个月后,福王继位,他宣布下一年的年号为“弘光”。 然而,新朝的喜悦尚未在空气中散去,吴三桂的背叛为清军打开了关口,让他们如破竹般长驱直入。他们的铁骑在中国的土地上狂奔,城市在他们面前陷落,像是被风吹散的云朵。 到了崇祯十八年的五月,扬州和南京这两座古都也未能抵挡住清军的铁蹄。人们常说铜山西崩、洛铜东应,而如皋城内的居民们则深感恐慌,纷纷逃窜,使城内空空如也。 在这样的风声鹤唳之中,冒辟疆大惊失色,急忙找来董小宛商议对策。董小宛,那个以冷静和智慧着称的女子,此刻也显得有些无助。她看着冒辟疆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认为三十六计中,走为上策。我们应该暂时避开这场灾难。” 他们决定向盐官城的陈则梁求助。但当他们抵达盐官城时,却发现陈家早已搬走,避乱去了他乡。

在一片血雨腥风的战乱中,冒家一族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他们如同风中的落叶,不知何时会遭遇不测。既要躲避清军的铁骑追捕,又要防备李自成余部留下的土匪侵扰,生活在这道阴影下,日夜不安。 然而,正是在这危机四伏的逃亡路上,一个人的胆识和品行得以彰显。董小宛,这位柔弱的女子,在逃难的队伍中,无论是前方的荆棘密布,还是后方的虎视眈眈,她都毫不畏惧。她时而挥剑开路,冲锋在前;时而守在队伍的末尾,确保家人的安全。 冒辟疆一手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另一只手却被董小宛安排去扶持他的正妻苏元芳。董小宛的举动,尽显其深明大义,她的眼中没有小我,只有对家族的责任和对家人的关爱。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想放过这一家人。当他们途经马鞍山一带时,不幸地与清兵遭遇。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除了董小宛和冒辟疆等八人凭借机智匍匐在地,装死逃过一劫外,冒家其余的奴婢和亲人皆惨遭不幸,连那些随身携带的珍贵字画也在这场浩劫中丢失。

冒辟疆一家人在陌生的地方,失去了依靠,而冒辟疆又在途中不慎落水,发起高烧。在风雨飘摇的逃难路上,冒辟疆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吓,病情急剧恶化。他的生命悬于一线,许多一直跟随他的文臣武将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纷纷屈膝求生。然而,在这片混乱之中,明朝的旧臣们纷纷选择投降清朝,其中就包括吴三桂和洪承畴等人。他们或许是看透了历史的变迁,选择了顺应潮流。而在文坛上,东林复社的名人钱牧斋和侯朝宗等也纷纷投靠了新朝廷,董小宛却如同一股清流,她义正严词地力劝冒辟疆宁死也不得降清。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挺直脊背,对那些只顾自己安危的文臣武将表示出深深的鄙视。她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剑,直指人心:“那些口头上牵挂国家安危,但第一个举手投降的士大夫,与他们的行为相比,我们的大义凛然才更加珍贵。”

在动荡的岁月里,冒辟疆和董小宛历经磨难,最终返回了家园。曾经的冒家,钟鸣鼎食,富丽堂皇,如今却因战火洗礼,变得一贫如洗。然而,在这艰难的时刻,董小宛再次展现了她卓越的持家智慧。在她的精打细算之下,全家人的温饱得以勉强维持。 冒辟疆在国破家亡的打击下,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病势汹汹,险些失去了生命。董小宛,这位深爱着丈夫的女子,夜以继日地守在他的身边,用她那温软馥郁的身躯为他驱寒;当他的体温升高时,她便轻柔地为他擦身按摩,以期能为他降温。不仅如此,董小宛还亲自为他端汤喂药,甚至是他那些令人作呕的排泄物,也都是她亲自处理。面对冒辟疆因病痛而变得暴躁易怒的情绪,董小宛始终温柔相待,默默承受着他的责骂。 婆婆眼见着小宛,那个温婉贤淑的女子,因为日夜不辍地照料丈夫冒辟疆而日渐憔悴,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阵的疼惜。她几次三番地提出让小宛去休息,自己来接手照顾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但小宛总是微笑着拒绝,她坚定地说,服侍好自己的丈夫就是她最大的福分,就算有一天病倒在床,甚至“虽死犹生”,她也无怨无悔。 可命运,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总是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给你一个晴天霹雳。长期的辛苦劳作和无微不至的照料,让小宛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当冒辟疆的病痛逐渐消退,恢复健康时,小宛却倒在了病床上。婆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冒家上下一片愁云惨雾。 他们四处求医问药,寻找能医治好这位善良、勤劳的好儿媳的良医。而在这期间,小宛又默默承受了多少委屈和磨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总是将自己饿的奄奄一息,却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留给家人。她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舍不得给自己添置新的。她几乎不眠不休地照顾着冒辟疆,那瘦弱的身躯仿佛一盏即将燃尽的油灯,任劳任怨地操持着这个家。

在顺治八年,董小宛,这位历经磨难的女子,轻轻地闭上了她疲惫的双眼,那一年,她只有29岁,如花一样的年纪。对于她来说,虽然命运多舛,但她却找到了那份梦寐以求的绝美爱情,那份幸福,直至她离世的那一刻,都洋溢在她的脸上。董小宛的离世,无疑给冒辟疆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个曾经被她全身心爱着的人,在她离去后才深切地感受到她的珍贵。他曾经对董小宛的排挤和疏远,如今都化为了深深的愧疚。他多么希望,在那个瞬间离去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她。冒辟疆在水绘园内的影梅庵为董小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将她葬在他们的爱开始的地方,那一片他们曾经共同拥有的美好记忆中。他写下了数千字的悼文,深情地回忆他们的过去,却发现,即使是这样的篇幅,也无法完全表达他对她的思念和沉湎。

当清军攻破南京城后,\"秦淮八绝\"的命运大都凄凉收场。虽然她们都只是红颜薄命,但董小宛却是幸运的。她与心中的那个他,结缘了九年之久。除了董小宛那份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外,最让人称道的是她的民族气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不愿为敌人所屈服。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女子的坚持和力量。

在历史的烟云中,冒辟疆以无尽的思念,追忆着他的挚爱董小宛。他用笔墨倾诉,写下了《影梅庵忆话》,这本书就像一个光影交错的故事,每一个字都像是沉甸甸的泪珠,每一句话都像是从心底涌出的热血。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董小宛的一生,那份炽热的情感、那股不屈的意志、那份高尚的节操和那份超群的才华,都如同画卷一般,在他笔下栩栩如生。他写到她的笑,她的泪,她的喜,她的悲,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眼前,触手可及。 即使在冒辟疆八十二岁高龄的时候,他对董小宛的思念也未曾消退。他的心依然被她占据,他的思绪依然飘向她所在的方向。他在条幅上写下一首七绝,那是他的心声,也是他对她的思念: \"冰丝新飏藕罗裳,地当筵席一举觞;曾唱阳关洒离泪,苏州寂寞当还乡。\" 他回忆起他们曾一起穿着轻盈的丝裳,在宴席上举杯共饮的时光。他记得她曾为他唱过离别的歌,那些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而现在,他孤独地留在苏州,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寂寞和思念。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回到他们的故乡,再次与她相见。

记得收藏(斗破小说网https://www.eceshu.com)